一开场,就聊点“实话实说”的——
训练的时候,站在边线上的你,是在焦虑,还是在犯难?
很多青训教练其实都在“头疼”一件事:
到底要不要让家长参与孩子的训练?怎么参与才是“正经帮忙”,而不是“添乱”?
有的教练太缺人,一个人带十几个孩子,根本顾不过来;
有的教练则是另一种烦恼——场边一大圈热情家长想上手,自己却不知如何分配。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家长参与青训这件事,到底怎么才能参与得体、帮得上忙、不踩雷?
✅ 家长参与训练的两种典型场景1. “没人帮”的情况:巧用家长资源,不要硬扛!
如果你是那种训练场上“孤军奋战”的教练,那恭喜你,家长正是你现成的人力资源。
但注意,千万不要直接说“我们招募助教”,这样一来可能会让人以为需要专业背景,反而没人敢报名。更好的说法是:
“我们训练中有些站位协助、球捡回来的小任务,希望家长能帮忙一下。”
“我们训练中有些站位协助、球捡回来的小任务,希望家长能帮忙一下。”
你甚至可以请球队家长代表或助教代为出面邀请,效果更自然。
而如果真的没人响应,那也别气馁:可以联系本地高中或大学的足球教练,看有没有学生想来实习,既帮你减负,也帮他们积累履历(很多学校有义工时数要求)。
展开全文
2. “太多热心家长”的情况:别排斥,别失控!
另一种极端是:家长太热情了,站边上看着手痒,甚至忍不住大声“指挥”。
这时候的关键是两点:
把他们“拉进体系”而不是挡在体系外。
把“教练权威”立清楚,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角色边界。
把他们“拉进体系”而不是挡在体系外。
把“教练权威”立清楚,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角色边界。
比如你做小组轮换训练时,可以安排家长做站点监督员,提醒小球员轮换内容、帮忙传球或捡球。这样既让他们有事可做,也避免他们越界“技战术指导”。
⚠️ 注意:一定要提前说明——家长不是教练,不能临场对孩子喊战术或挑毛病。
❌ 家长参与训练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家长上场陪练
结果往往是“成年人抢风头、孩子被撞飞”。成年人体重和动作控制完全不一样,陪练最后变成“炫技秀”。
误区二:训完直接走,不总结
家长如果帮了忙,训练后不妨花三五分钟简单交流下反馈与观察,让他们有参与感,也能帮助教练更好调整教学。
误区三:只会喊,不愿干
一些家长在场边抱怨多、参与少。这个时候最好通过统一分工机制,让“站边喊”变成“实际行动”,比如轮流值日、带水、协助分球衣。
误区一:家长上场陪练
结果往往是“成年人抢风头、孩子被撞飞”。成年人体重和动作控制完全不一样,陪练最后变成“炫技秀”。
误区二:训完直接走,不总结
家长如果帮了忙,训练后不妨花三五分钟简单交流下反馈与观察,让他们有参与感,也能帮助教练更好调整教学。
误区三:只会喊,不愿干
一些家长在场边抱怨多、参与少。这个时候最好通过统一分工机制,让“站边喊”变成“实际行动”,比如轮流值日、带水、协助分球衣。
✅ 如何正确规范家长参与?
以下是你可以放心让家长参与的事项清单:
项目
是否推荐
原因说明
球场站点协助
✅ 强烈推荐
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会提醒规则即可
球捡/球送
✅ 推荐
减少球员等待时间
装备搬运/饮水安排
✅ 推荐
解决教练繁杂任务,节省时间
陪练上场
❌ 不推荐
存在安全隐患,且容易喧宾夺主
训练中大声指挥
❌ 坚决避免
会干扰孩子注意力,削弱教练威信
项目
是否推荐
原因说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