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榫卯

Mortise and Tenon

你知道0.4毫米有多厚吗?

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0.1mm,0.4毫米也就是4张打印纸厚度,而这也仅仅是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对于精度的最低要求,想要拿满分,榫卯接头与零部件接缝处的缝隙必须小于0.2毫米。

2022年10月15日,在瑞士巴塞尔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00后”中国选手邵茹鹏获得了精细木工项目金牌,实现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突破。

虽然世赛中的精细木工与中国传统木工制作观念、标准并不相同,但也将“榫卯”——这项在中国有着七千多年历史的工艺带回了大众的视野。

榫卯,中国古代“乐高”

在海外社交平台,一段“你知道古代乐高叫什么”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770万,让56万网友点赞。视频博主用镜头告诉世界,“古代中国人如何不用一颗钉子就造出房屋和家具”。

国外网友们惊叹于在没有CAD等设计软件的几百年前,中国人就想出了如此巧妙的建筑方法,只不过它并不叫“LEGO”,而是有自己的名字“Chinese Moritise and Tenon”——中国榫卯。

榫卯(sǔn mǎo),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卯咬合,可以让高低、长短不同的构件紧密相连,共同受力,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

不同于玩具乐高,中国的榫卯结构不仅仅可以做成玩具,还能广泛地运用在家具、建筑之中,这也是榫卯结构最神奇之处——不费一钉一胶,却可固“万年牢”。我们熟知的南京大报恩寺御碑亭、玄武门的门楼就采取了榫卯结构。

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对此的评语是:

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象征,木结构建筑在全国随处可见。木构件如柱、梁、檩条、门楣和支架组用榫连接,采用灵活、抗震的方式。通过组装先进制造的组件,这些惊人的坚固框架可以在建筑现场快速安装。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传统工艺体现了智慧和工艺的传承,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理解。

Standing as distinctive symbols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timber-framed structures are foun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wooden components such as the columns, beams, purlings, lintel and bracket sets are connected by tenon joints in a flexible, earthquake-resistant way. The surprisingly strong frames can be installed quickly at the building site by assembling components manufactured in advanced.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raftsmanship for timber-framed structures embodies a heritage of wisdom and craftsmanship and reflects an inherited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惊艳时光的中国美学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历史悠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不仅具有功能上的实用意义,而且还传承了数千年来华夏民族的文明智慧和工匠精神。木质建筑,被岁月漆上一层温润,成为具有诗意的技术美学。

如今榫卯也与现代文明碰撞融合。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就使用了传统建筑斗拱榫卯结构,传统的斗拱曲线被拉直,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中国馆将木榫木卯变成钢榫木卯,设计出抬梁式梁架结构,古为今用,引来不少围观。

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建筑主体结合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馆的特点,借助结构力学把若干个积木般的不规则的立体相互连接、咬合在一起,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造型。

超越时代的智慧

在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在中国文字尚未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开始以木质结构对抗时间的销蚀。

不过榫卯并非中国独创的工艺,在环球旅行尚不可能的时代,欧洲人也将榫卯结构用于建筑之中。在德国北部莱比锡出土的榫卯,距今历史也有7000多年了。但中国匠人却将榫卯工艺玩出了自己的花样,在没有系统工程力学理论的年代,老祖宗用经验与智慧为中国形状打下地基。

由于木质材料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大,而且只在纵向上具有韧性,在横向上容易折断,为了适用不同场景的受力方式,中国的手艺人发明出繁复的榫卯结构样式,譬如馒头榫、箍头榫、半榫、透榫、燕尾榫……

如此精巧的榫卯结构让木质建筑稳定性大为提高,特别是在防震方面,毫不逊色于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

而在众多榫卯结构中最常见的便是斗拱。

图为梁思成手稿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有的“基本词汇”,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外形犹如撑开的伞。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大屋顶和飞檐的承托构件就是斗拱。

英国第4电视台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历史揭秘:紫禁城的秘密》,建筑史学家Jonathan Dugdale在节目中发出感叹:“在任何欧洲建筑中都不可能看到这样的大屋顶。”

英国工匠Richard Weiborg发现拆开斗拱很简单,但重新拼回去就很难了。

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大规模的木质结构群,600年来一共经历了超过200次毁灭性的地震却仍岿然不动,也是归功于运用了丰富的榫卯结构。

在纪录片中,英国木质专家复制了经典的紫禁城结构,建造了一个等比缩放的模型,对其进行了抗震测验。在9.5级地震下,墙面都倒塌了,榫卯结构建筑还依旧挺立,仿佛在“地震上跳舞”。

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曾说:“传统是对创新的挑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榫卯结构因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模式而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古建筑创新的领域,有像邵茹鹏这样的当代“小鲁班”,用精妙的技艺书写中国木工艺术的未来;也有许多文创从业者,开创着独属国人的积木。手艺依附在人身上,一代代地延续和传承。

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看法呢?留言和我们说说吧!

Leave us your thoughts in the comments!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